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raftsman | Zhang Xue: A Young "Su Embroidery Gentleman"

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匠|張雪:年輕的“蘇繡紳士”

春天,花開玉指,鳥兒隨金針長羽。」這是唐代詩人羅隱對刺繡工匠技藝的描述。如今,一位85後年輕人,被稱為“金針”。“蘇繡君子”張雪將傳統刺繡技藝融入現代美學,為蘇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探索了新途徑。

蘇繡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,2006年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蘇繡素以「精緻典雅」著稱,其中以鎮湖繡最為著名。

張雪出身於鎮湖刺繡世家,從小目睹母親在畫框前嫻熟的針線活,沉浸在蘇繡的世界裡,或充滿活力,或飄逸雋永。傳統上,刺繡被認為是女性手藝,作為男性,張雪最初並沒有繼承家業。他大學時主修國際經濟與貿易,畢業後從事期貨投資工作,過著看似與傳統手工藝無關的生活。然而,張雪在回家鄉時卻發現,儘管鎮湖昔日曾有過「繡工八千」的輝煌,但與他同代的鎮胡卻寥寥無幾。 「我們這一代中,35歲以下從事蘇繡的人不到50人。」張雪告訴記者。

遺憾傳統工藝後繼無人,張雪毅然拿起銀針,體現了「刺繡大師」的精神。教授張學蘇繡藝術的正是其母親、蘇繡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薛金娣。母親沒有灰心,對於兒子想要繼承蘇繡手藝,暗自慶幸。她一絲不苟地傳授她的技能,以最大的細心和奉獻精神教導他。

張雪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手藝的同時,也不斷地思考:精美蘇繡的創作者——工匠們孜孜不倦地工作,但收入卻很低,人才流失嚴重;製作高品質蘇繡的工藝精湛、耗時長、成本高,注定是一個小眾市場,而低端機制繡充斥市場,對傳統工藝構成威脅。

隨著時代的變遷,人們的美感也不斷演變。一向與古典美術緊密相連的蘇繡藝術如何與時俱進?經過近七年的探索,張雪找到了一個獨特的答案。

「蘇繡傳統針法有9大類、40多個品種。」張雪說。 “但在日常蘇繡作品中,常用的技法不超過10種。”

整理完所有蘇繡針法後,張雪一直在思考:除了常用的針法之外,這些針法是不是前人發明、傳承下來的就注定要被遺忘呢?如何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命?有一天,張雪在觀看一部關於明星的紀錄片時,突然有了靈感。

「看到行星的軌道,感覺就像看到了一圈圈的銀線,我立刻想到,這些軌道可以用蘇繡『盤金繡』的技法來描繪。」張雪說。 “看到太陽在它周圍散發著光芒,就像蘇繡中的‘集濤’技法……就這樣,每個星球都對應著不同的針法,逐漸栩栩如生。”於是,一幅展現蘇繡豐富針法​​、帶有未來感的代表作《星空》,在張雪的繡針下誕生了。榮獲江蘇省美術博覽會金獎。

有別於密集的傳統蘇繡圖案,張雪以極為簡潔、寧靜的構圖創作了一系列名為「四季」的寫意作品。這些作品憑藉其充滿活力和新鮮的創意,為他帶回了金獎的榮譽。

張雪不滿足於僅在平面平面上創作,也將蘇繡引入立體造型的世界,創作了雕塑作品《山》。今年,他與捷克著名藝術家彼得·皮薩日克(Petr Písařík)合作,用中國古典蘇繡技法表達現代題材,東西方古今藝術的融合——合作作品《源》。

在張雪的創新努力下,蘇繡出現在手錶錶盤、耳機甚至珠寶上,作為一種傳統而又新穎的裝飾藝術元素,重新走進當代人的現代生活方式。 「創新不是拋棄傳統,而是讓傳統更融入現代生活。」張雪說。

未來,這位蘇繡傳承人希望打造一個走向世界的蘇繡品牌。一方面,他們希望創作更多優秀作品,另一方面,也將繼續弘揚蘇繡文化,讓更多人了解、參與。

正如用勤奮和耐心一針一針編織出刺繡之美,傳播蘇繡的傳承與創新,張雪說,“這將是一個緩慢而穩健的旅程,一步一個腳印。”

返回網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