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,花開玉指,鳥兒隨金針長羽。」這是唐代詩人羅隱對刺繡工匠技藝的描述。如今,一位85後年輕人,被稱為“金針”。“蘇繡君子”張雪將傳統刺繡技藝融入現代美學,為蘇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探索了新途徑。
蘇繡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,2006年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蘇繡素以「精緻典雅」著稱,其中以鎮湖繡最為著名。
張雪出身於鎮湖刺繡世家,從小目睹母親在畫框前嫻熟的針線活,沉浸在蘇繡的世界裡,或充滿活力,或飄逸雋永。傳統上,刺繡被認為是女性手藝,作為男性,張雪最初並沒有繼承家業。他大學時主修國際經濟與貿易,畢業後從事期貨投資工作,過著看似與傳統手工藝無關的生活。然而,張雪在回家鄉時卻發現,儘管鎮湖昔日曾有過「繡工八千」的輝煌,但與他同代的鎮胡卻寥寥無幾。 「我們這一代中,35歲以下從事蘇繡的人不到50人。」張雪告訴記者。
遺憾傳統工藝後繼無人,張雪毅然拿起銀針,體現了「刺繡大師」的精神。教授張學蘇繡藝術的正是其母親、蘇繡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薛金娣。母親沒有灰心,對於兒子想要繼承蘇繡手藝,暗自慶幸。她一絲不苟地傳授她的技能,以最大的細心和奉獻精神教導他。
張雪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手藝的同時,也不斷地思考:精美蘇繡的創作者——工匠們孜孜不倦地工作,但收入卻很低,人才流失嚴重;製作高品質蘇繡的工藝精湛、耗時長、成本高,注定是一個小眾市場,而低端機制繡充斥市場,對傳統工藝構成威脅。
隨著時代的變遷,人們的美感也不斷演變。一向與古典美術緊密相連的蘇繡藝術如何與時俱進?經過近七年的探索,張雪找到了一個獨特的答案。